正当新能源汽车市场普遍向好时,一次“车顶维权”事件使特斯拉陷入舆论危机。另一方面,艾德一站通了解到传统汽车厂商似乎没有受到特斯拉事件影响,纷纷加码“新能源”,华为、小米等头部企业更是以此为契机,开始跨界造车。
造车已经成为了整个互联网科技圈都无法回避的话题,尽管特斯拉事件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产生质疑,但众多高科技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进行大手笔布局,并获资本的加持,融资近10年来首次破千亿,表明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爆发期。
近几天,特斯拉因“车顶维权”事件继而引发了“蝴蝶效应”并疯狂“霸占”各大平台头版头条,而且,经过媒体传播、舆论发酵,网络上对此事的关注度不减反增。不仅如此,特斯拉在之后发出的公告,更是再次掀起了网络上的讨论热潮。
4月19日,特斯拉股票“闪崩”,蒸发上千亿元人民币,不过,截至22日收盘,特斯拉重回7000亿美元市值。喜忧参半的特斯拉自然不缺热度,但消费者维权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走向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。
“特斯拉事件”引发思考
万亿级蓝海仍值得期待
尽管特斯拉维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但事实上该类事件并非个案,而此次舆论风波可能会使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着更多的思考。
“特斯拉事件”的根本原因出于刹车失灵还是人为不当操作仍有待考究,不管如何,该事件已经上升成为一次反响热烈的社会公共舆论事件。对于其他新能源汽车厂商来讲,如何将质量把控落到实处、如何建立合理的市场运作规则,在出现质量问题时如何跟进,是全世界所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(来源:网络)
尽管发生如此大的舆情危机,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仍被普遍看好。
首先政策方面看,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―2035年)》,提出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”智能化”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,同时,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,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,将是推动中国品牌向上的发展方向。
据行业人士分析,到2030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,预计到“十四五”末期,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达到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市场规模。
政策利好的加码,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熟,并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。由此,百度、小米、华为等高科技公司也掀起了第二轮跨界造车的高潮。这次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在资金、技术、产业整合等方面的实力更加雄厚,方向也更加清晰。
不仅如此,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也在飞速进步。例如,在高精度传感器、操作系统、自动驾驶算法,以及新能源汽车高效热管理系统核心技术、整车能效优化集成技术、充电体系建设与快充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,一批企业相继实现了国产化突破。
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,不仅推动着中国品牌汽车的蜕变,也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。曾经观望的大型跨国汽车企业,如奔驰、宝马、大众、福特、通用、丰田、本田、日产、现代等企业,均发布了大量新能源量产车型,并公布了未来的发展规划,在汽车的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方面投入巨资,正加快脚步参与到新能源、智能化的市场竞争中来。
资本关注引发融资热潮
造车新势力故事远未结束
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和发展,自然引起了资本的关注。
时间拉回2020年下半年,此前遇冷的新能源汽车迎来新一波融资热潮,据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0年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融资共89起,披露的融资金额近1292.1亿人民币,近十年来首次突破千亿元。2021年以来热度持续,已有13起投融资事件,涉及比亚迪、恒大汽车、零跑汽车、哪吒汽车、法拉第未来等。
(来源:企查查)
故事的转折极具戏剧性,原因是二级市场同行的超强表现,带动一级市场的融资热潮。成为造车新势力分水岭的2020年,一方面,博郡、拜腾、赛麟等迎来倒闭潮和高管离职潮,另一方面,蔚来、小鹏和理想等头部造车新势力的股价不断刷新历史高位,特斯拉市值位居全球车企的头把交椅。
融资的下一步当然是上市,资本们播下了种子,在等待结一个果。威马、零跑、恒大、合众新能源相继宣布要登陆科创板。但2021年科创板风向突变,上市审核趋严,原计划年前上市的威马至今仍在苦等。同时,二级市场估值回归、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,造车新势力的故事远未结束。
2018年前的第一波新能源车融资热潮,孕育了目前公认的三强蔚来、小鹏和理想,第二波热潮正风起云涌,谁能借机冲刺突围,各家都已摩拳擦掌,但结局仍待时间检验。
行业整体估值在回归
新能源汽车仍是”好赛道”
2020年年底股价一路高涨的新能源汽车板块,春节过后骤然下跌,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比亚迪等明星公司的股价均出现10%以上不同幅度的回调,特斯拉股价自1月25日创下900.40美元/股的历史最高价后,一路震荡下滑,3月8日一度下探至563美元/股。
从行情走势来看,去年资本市场存在盲目过热的成分,新造车行业的整体估值正在处于回归理性的过程。
从行业基本面角度来看,2021年传统燃油汽车巨头开始大举进入市场,拥有强大资金、品牌、渠道的传统车企或将看到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,短期内销量可能会快速超过新造车势力,导致资本市场对于行业的认知和竞争正在加速。
值得注意的是,消费者手里的选项正在增多,2025年成为另一个关键节点。根据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》,2025年新能源销量占比可达20%。当前已经形成几股竞争势力:一是以特斯拉、戴姆勒、丰田为代表的外资以及合资企业;二是以上汽、北汽、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车企;三是以蔚来、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。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,以苹果、百度、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造车异军突起,形成第四股势力。
从政策端到资本市场端、行业端,迎来第二波融资热潮的新造车势力短期内面临压力,但长期来看,新能源汽车仍是确定增长的好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