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有美团外卖员被困数据系统舍命狂奔,现又有网约司机遭平台高额抽成赚钱困难。
近年来,针对互联网平台利用其垄断地位及算法技术盘剥用户,攫取高额利益的新闻消息从未断过。
新华社的一篇《网约车平台,请给公众一个解释!》的社论,直指当下部分网约车平台隐瞒高额抽成,致乘客打车越来越贵,司机赚钱越来越难的问题。
据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超过20%,有时甚至高达50%。
尽管社评中并未指出具体的网约车平台,但有意思的是,当天晚上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发布了一则声明,称将虚心接受公众批评,持续推进公开透明。疑似对相关事件的回应。
而在随后一些媒体跟进的调查文章中,多数的采访对象以及论证数据,也都来自于滴滴平台的网约司机。毫无疑问,滴滴已然成了本次高额不透明抽成事件的舆论中心。
从媒体的调查结果来看,由于平台抽成的比例并不固定,账目也没有做到清晰透明,很多司机在日常接单时并不清楚具体的抽成规则是如何制订的。
据了解,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们所签订的基本都是格式合同,要求司机必须同意按照平台不时更新的费用结算标准,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结算,而对于结算的具体标准并不清晰。
有相关律师指出,按照民法典确立的平等主体之间民商事合作法律准则,网约车平台的结算标准和内容应该清晰透明,不能云遮雾罩。
同时,法律有明确规定,平台方以格式合同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,加重司机责任、限制司机主要权利的,应视为无效。
对于市场中铺天盖地的质疑,滴滴也在当天的声明中做了回应。
滴滴承认,确实存在部分抽成比例较高的订单,比如顺路单等。但该部分占总订单的比例并不高,只有2.7%。其平台2020年网约车司机收入,整体占乘客应付总额的比重在79.1%。
而针对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车费的比例不一致的问题。滴滴称,主要受不同城市、订单距离长短、时间长短、路况拥堵等因素影响。
此外,滴滴公司表示,目前各媒体计算的司机收入方式,与平台具体的算法有出入,司机总收入中还应包含平台给予的补贴。
至于为什么要通过高额抽成再去给予网约司机补贴,滴滴的回应是,为了激励司机在雨雪天气、早晚高峰、需求旺盛的区域多出车接单,平台会通过补贴激励司机多劳多得、优劳优得。
滴滴认为,如果完全按照平均主义,会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,使得用户再一些极端环境下很难打到车。
在声明的最后,滴滴还表示,已成立司机委员会,将积极收集司机们所反馈上来的问题,促进平台收费定价公开透明。
对于滴滴的回应,市场反应褒贬不一。有人认为滴滴开诚布公,诚意十足,也有媒体觉得这仅仅是滴滴的公关手段,所披露数据与各大媒体调查的出入较大。
不管滴滴有没有说实话,但互联网巨头依仗平台和数据优势“算计”用户的行为,却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。
今年以来,市场监管部门针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。阿里巴巴已被罚了182亿,美团的反垄断调查也正在路上,滴滴会否成为下一个对象亦成了热议的话题。
算法逻辑下,用户个人的剩余价值正被逐渐榨干。
精准的路线规划、锱铢必较的惩罚规则、越来越高的考核标准、日渐走高的抽成佣金,看似通过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,但却在最终财富的分配过程中,逐渐蚕食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。
监管反垄断调查的介入,或许能为市场带来正本清源的效果,使得巨头们将更大的精力放于技术创新,而非用尽心思,盯着用户口袋里的几两碎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