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汽车,十四五期间板块缓慢增长三大品牌分类哪家更胜一筹?

艾德一站通讯,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,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指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汽车行业将经历一轮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。 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缓…

点击进入看图评论

艾德一站通讯,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,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指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汽车行业将经历一轮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。

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缓慢增长态势,未来五年汽车市场也将会稳定增长,2025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000万辆。

该消息利好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,投行预计特斯拉2021年全球销量超百万台。中金预计2021年上海工厂Model Y(参数|图片)生产超18万辆,2021年全球销量有望达到110万辆左右,2022年有望冲击150万辆销量。中国市场将继续成为特斯拉销量增长的主力军,2021年Model Y投产,特斯拉销量将再次迎来大涨。

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机遇。经过本轮升级的中国汽车产业将更加具备国际竞争能力,中国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期。

01 “造车新势力”汽车交付量大增

从现有的市场表现和企业的体系竞争力来看,在未来3-5年,中国品牌乘用车的格局很可能是3+3+3,3家国企:长安汽车(000625.SH)、上汽集团(600104.SH)、广汽集团(02238.HK);3家民营企业:吉利汽车(00175.HK)、长城汽车(02333.HK)、比亚迪股份(01211.HK);3家新势力:小鹏(XPEV.US)、理想(LI.US)、蔚来(NIO.US)。

2020年,汽车交付量均出现大幅提升,尽管如此,与特斯拉仍有较大差距。具体数据显示,小鹏汽车12月总交付量5700台,2020年全年累计交付27,041台;理想汽车12月交付量6,126台,2020年全年总计交付32,624台;蔚来12月交付量7007台,2020年全年总交付量43,728台;特斯拉2020年全年总交付量49.955万台。

表1部分汽车商场的汽车交付数据

数据来源:艾德一站通整理

注:市值统计的截止时间:2020年1月31日

02 预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暴增

而《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报告》中指出,中汽协会预测2020年汽车总销量预计将达2530万辆,同比降幅2%左右,其中商用车销量510万辆,同比增长18%左右,新能源汽车销量130万辆,同比增长8%左右。2021年汽车总销量预计达2630万辆,同比增长4%左右,其中乘用车销量2170万辆,同比增长7.5%左右,商用车销量460万辆,同比降幅10%左右,新能源汽车销量180万辆,同比增长40%左右。

表2汽车销量数据的预测值

数据来源:艾德一站通整理

数据来源:中汽协《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报告》

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,利好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、地方政府将继续推出刺激汽车消费政策、疫情防控继续保持良好效果和企业将继续保持促销热情等等。

综上所述,特斯拉降价对传统汽车生产(参数|图片)造成较大的冲击,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。中汽协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于2021年同比增长40%,也就意味着多数参与者都有机会,尤其是三家“造车新势力”以及吉利、比亚迪等。在所有的玩家中,特斯拉一家独大,短期内由于是增量市场,因此竞争并不会很激烈,长期来看,存在不确定性。此外,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相关的标的也依旧存在机会。

03 汽车零部件行业集体涨价

从去年至今,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始终处于多事之秋,继汽车“缺芯”潮后,开年以来,汽车轮胎又掀起一轮集体涨价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,已经有近40家轮胎企业发布涨价通知。业内普遍认为,此轮涨价主要源于原料价格的上涨。据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数据显示,2020年前9个月,全球天然橡胶总产量累计7797.1千吨,累计同比下滑7.3%。

与此同时,汽车生产的其他零部件也在同时出现跳涨。以汽车电子元部件为例,由于核心生产商大多来自于日、韩、美,受疫情影响生产和进出口难度增加,致使车用MCU价格上涨超过30%。疫情影响下,国际物流运力下降,导致海运集装箱船运费大涨,其中美西航线运价更是较年初涨了近3倍,这直接导致电阻、硅片、面板以及LED芯片等价格翻倍。

04 动力锂电池酝酿新一轮涨价

新能源汽车持续受热捧,磷酸铁锂电池化身为“香饽饽”。近日,国内多家碳酸锂企业上调产品价格,2020年磷酸铁锂电池成为销量唯一同比增长的动力电池类型。

新能源汽车需求复苏带动正极材料企业开工率提升,叠加特斯拉ModelY等新车型推出,动力电池企业出现较明显的供需错配,预计短期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将酝酿新一轮提价。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由强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,使得质优价廉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占比陡然增加,市场需求旺盛。上游原材料产线满产却供不应求,下游动力电池企业订单爆满,都在支撑着碳酸锂的价格上涨。

而原材料价格上涨、上下游的供需失衡、物流成本攀升,多方压力传导下,对于汽车终端消费市场影响几何呢?更多相关请关注艾德一站通后续发文。

作者: 港股之家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